安慰剂效应——心理知识小科普

发布者: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官网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4-25动态浏览次数:10

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它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提出,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受试者期望效应

安慰剂的功效和它们的欺骗形式有关。我们想像的效果越强,收益就越大。这意味着四片安慰剂比两片更好,安慰注射剂(里面除了盐水一无所有)比安慰剂药片更强。甚至有研究发现,在治疗骨关节炎时,一针安慰注射剂比服用真药还管用。

另外,根据治疗疾病的不同,带有某些颜色和说明文字的药片尤其见效,比如蓝色安慰剂药片比粉色的更有镇静效果,有品牌的安慰剂比没贴牌的功效更佳。

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 (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反安慰剂效应可以使用检测安慰剂效应相同的方法检测出来。例如一组服用无效药物的对照群组,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这个现象相信是由于接受药物的人士对于药物的效力抱有负面的态度,因而抵销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这个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安慰剂效应虽然很有趣,但是对那些有意证明心理干预功效的研究者来说,它却可能让人抓狂。心理期待强烈且普遍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使许多研究不得不经过谨慎设计,否则就很难解读结果。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测量被试的期待,并采取措施,尽量使对照组和干预组的期待相当。

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Baidu
sogou